虽然2016年私募基金总规模接近翻倍赶超公募,行业发展显得蒸蒸日上,但私募大佬申请公募牌照的执念一直未变。随着监管对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越来越多私募基金积极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其中不乏重阳投资、博道投资、朱雀投资等知名私募。
私募基金打“回马枪”
与以往公募基金经理热衷于跳槽到私募机构不同,近年来,私募基金盯上公募基金这块“蛋糕”。目前,共有40家基金公司等待审批,名单中,曾供职公募的私募基金掌门人与外界个人或公司联手重回公募已有多例。
据悉,设立审批表上的私募机构,如凯石基金、重阳基金,分别于2015年9月、12月递交申请;博道基金、朱雀基金则在2016年5月和9月递交申请;其中,有3家已进入审查阶段,1家在受理中。
自2013年《资管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公布和新《基金法》实施以来,私募想要跨入公募大门已无政策障碍。在2016年5月举办的“中国私募基金业2016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曾公开肯定私募基金的发展成果,并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机构申请公募牌照。
业内人士指出,私募申请公募牌照可将客户群直接拓展至公众领域,也可使公司得到更多来自政策和渠道上的优势。但由于门槛较高,私募申请公募牌照的进度并不快。如鹏扬基金就经历了长达15个月的申报过程,且彻底放弃私募业务,转向公募专户 .
格上理财分析师徐丽认为,私募想要进入公募,主要基于几方面考虑:第一,产品线更丰富多样;第二,进入公募有助于直接加大资金量,扩大管理规模;第三,加入公募有助于加强品牌效应;第四,不少大型私募有完善、庞大的投研团队,建立公募体系有助于人才汇聚和激励;第五,利用公募平台引入长线资金,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等。
一家上海债券私募大佬坦言,同在一家银行的委外白名单上,私募能拿到的资金规模可能是50亿元,公募却能分到100亿元。除此之外,公募牌照的业务范围更多元化。如今公募平台既可做专户,也可设立资管子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公募牌照是一张宝贵的“全牌照”,原有的私募业务可平移到专户业务中,“弃私奔公”并不吃亏。
分析表示,公募牌照影响力大,可以公开宣传,且公募依靠管理费,收入相对稳定。
不过,徐丽指出,公私募业务范围上有较高重叠性,容易引发利益输送、公平交易等风控问题,监管层审批相当谨慎;部分私募机构产品线过多、过于复杂,或“创新”太多,容易产生隐含风险。
去年以来,私募监管的收紧也是其热衷申请公募牌照业务的一大原因。有私募从业人士表示,现在私募监管较严,想要更加规范自己,不如申请公募,按照公募的标准来做。
2
新派系闪亮登场
根据去年12月21日证监会披露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名录,目前我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8家,其中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4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1家。已成立的基金公司中,以券商系和信托系基金公司占大多数,而近年来,保险系、PE背景、私募参股的基金公司也逐渐进入基金行业的角逐。随着私募基金大举进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格局势必发生变化。
私募基金公募化,是目前潜在行业趋势变化之一。记者了解到,一些私募积极申请公募牌照,一些私募则在本身产品设计上着手“改良”,个别私募产品在申赎方式上也开始公募化操作,将产品的申赎周期改为每周申赎;越来越频繁的申赎、越来越灵活的运作机制,私募基金和公募越来越像。
业内人士认为,这股“私募派公募”新军,或将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现象级”改变。他们看似新军,实为悍将:第一,其投资实力早已为市场所检验,号召力和渠道实力不容小觑,规模有望迅速攀升。第二,他们有先进的合伙人制度,经营活力远胜传统公募。第三,他们有资深的绝对收益经验,其所长正是当前公募产品所短。
该人士指出,随着私募派公募的“叩关”,公募基金当前竞争将更白热化。继互联网 +浪潮、事业部和股权激励后,公募行业又一个“鲶鱼时代”来临,将再次被改造升级,基民有望因此受益。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资管机构进入,公募基金的格局已在重新洗牌。根据证监会最新公示信息,齐鲁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5日提交了申请材料,并于12日补正。这意味着齐鲁证券资管成为又一家冲刺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券商资管,一旦取得公募牌照,其将成为第13家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系”成员。
此前,齐鲁资管董事长章飚表示,公募基金是未来齐鲁资管的一项重点发展项目。拟负责齐鲁资管公募业务的机构部总经理姜诚则表示,非常看好公募基金未来发展。虽然现在公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小,但和海外市场相比,公募基金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2016年,首家期货系、地产系、私募系、外资控股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相继获批,使基金发起人背景更加多元。业内人士称,这或使基金公司重规模、争排名的现象有所改善,整个行业向更多元化、差异化趋势发展。